避暑山庄园林借景与康乾二帝的人文情怀
承德市文物局 文博馆员 牛菁
内容摘要:借景是园林建筑中常用的构景手段之一,即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将美好的景色组织到园林视线中的手法。避暑山庄的修建深得我国古典园林借景之玄妙,精于利用地形、水位,达到相宜的景式,创造出了互为补益,相得益彰的景致,同时也通过借景,传达出康乾二帝的人文情怀。笔者挑选其中几处借景实例进行浅析。
关键词:避暑山庄 园林 借景
园林是人类对有限生存空间的艺术创造。皇家园林不同于其他性质的园林,主要表现在拥有宏大的地域,辉煌的气势、贵重的材料、精良的工艺,通过合理的设计、考究的陈设装修以达到美观、实用的功能。避暑山庄的构园方式,采用的是敦朴精致、奇妙宏大的风格,是清代造园艺术中独具代表性的作品。巧妙利用地形、地势的景色,更是避暑山庄园林借景艺术的高超体现。康熙皇帝以华夏版图和地理特征作为营构避暑山庄的蓝图,确定造园的范围和基本格局。山庄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及西北部为山地,东部与东南部为湖泊、流泉,北部是平旷草原,全园建筑的安排,或山水,或石木,或亭台,都表现了灵活的借景手法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范。这样的地形地貌,正好为设计者采用借景手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也为康乾二帝的人文情怀的抒发提供了理想的空间。
一、借景的涵义和种类
园林借景种类可分为以下七类: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如沧浪亭建的复廊就是近借手法。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如烟雨楼借景园外的磬锤峰。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赏对方的景物。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节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借景方法大体有三种: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3、借虚景,如避暑山庄的“镜水云岑”,都俯借了“天光云影”。
借景内容有以下几类:1、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如远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2、借人为景物。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3、借天文气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
二、从借景的典型实例看康乾二帝的人文情怀
借景艺术是空间的魔法,将万般美景融于一幅画卷,避暑山庄内有很多借景手法运用的实例。避暑山庄借自然之景愉悦身心,可以去除世俗上一些烦恼和纷争。
利用自然景观,巧借人工物力,使得避暑山庄借景理念得到全面的实现,其意义非凡。避暑山庄湖区景观水心榭,借景为山庄外的远山,还有十里澄湖的湖面,起到作用让人视觉上的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对人世间悲伤离合的一种体悟。还有春好轩的景色借景远处的六和塔,通过六和塔的一高,春好轩的一低,在视觉上形成高低不同的一种景观满足。地处湖北的四亭,造型别致,每一个亭子既是短暂休息的场所,又是能让视觉和精神得到享受的观景处。通过这四座依水而建的亭子,向后借景山区的群山,近处借景万树园的草原,对面借景湖面、烟雨楼、金山亭。身处亭中,无论回望或远眺,或俯首,这种浑然一体的景色连接,给人以无边的遐想,仿佛身处仙境一般。三百年前的康熙、乾隆二帝,或许最爱在这极乐天堂处倘佯,才能将政治上的烦乱忧愁暂时忘怀。正如《咏西湖》诗中比喻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南宋高宗赵构御园的营建章法,说:“丹青写意深远,而得山水诗并长短句之意境,益称无极,葺园匠役每从之……园成而令帝后徜徉其间,顾盼兴味无穷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把政治上的纷争,把人情的得失暂时消散在景色之间,或许这就是康熙、乾隆二帝苦心经营避暑山庄的初衷。
皇帝借用宗教、佛教一些神秘元素来启示自己的心灵,自古常见,乾隆帝更是做到了极致。站在平原区六和塔的方向可以看到远处的磬锤峰,在湖区烟雨楼的位置也可以清晰看见磬锤峰和普乐寺,为什么可以看见这样的景色?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下乾隆帝的宗教情结。乾隆帝笃信佛教,在其继位期间大肆兴建佛寺,这既有政治上的需要,又有心灵的追求。满目佛庙,时刻记念。磬锤峰与普乐寺被乾隆帝视为自己修炼密宗的法场,是他时时刻刻所想的不离于佛教的“三宝”。通过自然的山水、辉煌的寺庙以及佛法的象征,乾隆帝皇帝以此来提醒自己圆满的人生是很难得的,从佛法角度启示因果不虚,生死无常,轮回过幻,时刻提醒心灵的净化。
康熙、乾隆二帝,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颇深。以山区的碧静堂和玉岑精舍为例,两处建筑都是借景白云蓝天。正是《庄子》“时光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苦短”[ 《庄子》] 来表现时间如白驹过隙。正因为时光过的特别快,来启示人们世间的繁华如过往烟云,不同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变化,顺因世事,才是至理。简单的蓝天白云,蕴含了极深刻的哲理,正如《世说新语》中“造景不须多,但求意境所在;踞地勿须大,以能愉悦情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中国园林造园“四要素”是“山为骨,水则神,堂榭是肌,花木表也。”避暑山庄“以山为妙”,不论真山、假山、土山、石山。借景的手法上做到借而不乱。山庄内的文园狮子林,园内有十六景,但每处景致都错落有致,假山崎岖,建筑精巧玲珑,园中景和景之间既相互呼应,又相互借景。远处有水心榭,东侧有清舒山馆,远处第一眼看见的是罗月松峰,给人一种自然万物在静中取动,动中取静的感受。精巧别致的沧浪屿,则是中国儒学文化的体现。沧浪屿源于《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孟子》] 濠濮间想和知鱼矶则源于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对话典故“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寓意自然更有意趣,追求逍遥脱俗的情趣,道家的无为即是有为,无所不为,顺乎自然的思想。
康熙、乾隆二帝,深谙中国传统美学,在借景手法中,原则上遵守大、小相宜,远、近协调之理论。沈复《浮生六记》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 (清)沈复:《浮生六记》] 这是中国园林的艺术追求。如万壑松风组建筑是山庄宫殿区和湖区的一个过渡,作为高岗之上的景点这是一组非常庞大的建筑,但是山下面是比之体量更加浩大的湖区,湖岸之上的万壑松风就相对显得比较狭小,景致体现出非常惬意,把建筑体量的大和自然山水的大相融一体,既在大中显大,又在大中显小。如意亭远瞰是锤峰落照亭,前面是环碧岛,借景顺序是由近及远,由咫尺远到天际,给人在空间视觉上画了一道抛物线。
康熙在《御制避暑山庄记》中阐述了山庄修建的原则,即“敦朴无华,茅茨土阶,不彩不画”[ 康熙:《御制避暑山庄记》],以及“无刻桷丹楹之费,喜泉林抱素之怀”的修身理念,追求“返璞归真”的园林美学思想,其中也蕴含了他的治国理念。
张玉书在《扈从赐游记》中道:“宇内园林无此奇胜,园中苑囿无此宏大。未建成时人皆不知其绝妙,一待得见,方知无此奇绝之境……登舟泛湖,湖之极空旷处与西湖相仿佛,其清幽澄洁之胜,则西湖不及也。”[ (清)张玉书:《扈从赐游记》] 仿建江南建筑,创造性的用建筑语言来表达皇帝的精神世界,这是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烟雨楼是仿湖南嘉兴的烟雨楼,金山是仿浙江镇江金山寺所建,沧浪屿是仿苏州沧浪亭所建,仿建中既承袭了原景的意趣,又纵深挖掘了原有景点所蕴含的深意,表达了康乾二帝对生命、政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如沧浪屿与隔湖相望的濠濮间想和知鱼矶所构成的景观,表达的是道家与儒学文化的相互交融。造园的深意,就如清代王永在《春融堂集》所说“目为所动,意为所倾牵,实美不胜收,久不能忘怀。”[ (清)王永:《春融堂集》]
借景手法的运用使的景观突破园林的界限,提升了视觉高度。避暑山庄借景手法的合理妙用,空间格局的充分利用,构置的心理画面,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真是步移景异,处处精彩。避暑山庄构园思想体现的是康乾二帝的人文情怀,更是古人的一种传统思想,即徜徉古今,天地和合,人天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