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天气

2025年04月05日

~°C

EN

《龙气致祥》展览第四展室

  第四展室《共生共荣》
  冀北——辽西地区(原热河省)是个非常特殊的地方,1亿多年前,这里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火山爆发频繁,火山灰使得大量生物瞬间死亡,这些生物带着它们生前的状态,成为不同岩层中最经典的古生物化石。
  1923年,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将当时的热河省凌源县(现辽宁省朝阳凌源市)附近含化石的地层命名为“热河系”。1928年,他又称热河系中所含动物化石为“热河动物群”。1962年,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顾知微建立了“热河生物群”,并认为它的代表性化石属种为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及戴氏狼鳍鱼。
  热河生物群延续了大约2000万年,是白垩纪保存最好的一个陆相生物群,它包括了动物群和植物群两个方面。第四展室陈列有狼鳍鱼、蜉蝣、古蝉、蜘蛛、长肢裂尾甲、奇异环足虾、丰宁北票鲟等动物化石,还有辽宁古果、枝脉蕨、薄氏辽宁枝、蛇不歹豪土曼蕨等植物化石,是白垩纪保存最好的一个陆相生物群,完整地展现出了中生代生物更替的全过程,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古生物化石宝库。
  叶肢介
  产地:中国辽宁
  时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在泥盆纪(3—4亿年前)开始出现,是一种原始的甲壳动物。躯干像一只小虾,身体是两片几丁质薄且半透明的“贝壳”,大小和形状不一,小的仅1—3毫米,大的可达42毫米,呈卵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生长带较多,一般都在17条以上,多者可达30条,多生活于淡水、微咸水环境。
  狼鳍鱼
  产地:中国辽宁凌源
  时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狼鳍鱼是硬骨鱼纲狼鳍鱼目的一属,古名“石鱼”。身体呈纺锤形,略侧扁;头短,额骨宽短;尾柄细而短;背鳍位置靠后,与臀鳍相对,其前有上神经棘;尾为正型,尾鳍分叉;圆鳞。从化石埋藏的密集情况看,似有群游习性。尽管它们在恐龙时代已灭绝,但有几个表亲一直演化繁衍到了今天,如北美洲的弓鳍鱼、银龙鱼、亚洲龙鱼等骨舌鱼类。
  蜉蝣
  产地:中国辽宁北票
  时代:早白垩世
  蜉蝣是水生昆虫的代表,属较大型的昆虫,头显大,三对足细长,具一对膜质翅,虫体腹节两侧具有游泳用的鳃,尾部具有3个细长的尾须。喜生活于浅水湖区,游泳能力不强,捕食其它中小型水生昆虫。一生大部分时间为幼虫状态,成虫陆生,飞行能力差。成虫一经孵化,很快死亡,所以该类化石所见大部分都是稚虫。
  丽蛉
  产地:中国辽宁北票
  时代:侏罗世——白垩世
  丽蛉被誉为“中生代的蝴蝶”,是1亿多年前裸子植物的传粉“红娘”之一。丽蛉将口器伸入植物花管中取食时会粘上花粉,在下一次取食时再将花粉“授”给另外的植物,不同属种的丽蛉口器长短不一,和被取食的不同植物花管的长度互相匹配。伴随着传粉形式的多样化,丽蛉的翅上也演化出了独特的眼斑,这些眼斑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可迷惑或吓退捕食者:通常个体越大的丽蛉眼斑越明显,个体越小的丽蛉眼斑越淡甚至消失。
  古蝉
  产地:中国内蒙古宁城
  时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古蝉是典型的刺吸式植食性昆虫,幼虫生活在土壤之中,成虫生活在高大的裸子植物的枝叶间,体型与现生蝉相似,飞行能力很强,长长的喙用来吸食植物汁液。
  蚊虫
  产地:中国辽宁北票
  时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蚊虫是双翅目昆虫,体型偏大,是现代蚊子的3倍,喜潮湿环境。
  蟋蟀
  产地:中国内蒙古宁城
  时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它们喜欢生活在土壤较为湿润的地表或土穴之中,主要以草和小昆虫为食。从外观上来看,远古的蟋蟀和现代的蟋蟀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同样是通过身体摩擦发出响亮的鸣叫,不同的是远古蟋蟀低频率的鸣叫能吸引到天敌的捕食,而现在的蟋蟀进化的声音则不会吸引天敌。
  短脉优鸣螽
  产地:中国内蒙古宁城
  时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短脉优鸣螽是大型植食性昆虫,属直翅目哈格鸣螽科。中心体长45mm,触角长40mm;翅基部显宽于翅端部;前缘脉短,触角细长丝状;腹部末端具有一个显大的产卵器;足上带有长刺,善跳跃,喜栖息于温暖潮湿的森林或灌木丛中,与远古蟋蟀一样,通过身体摩擦发出响亮的鸣叫。
  泥蜂
  产地:中国内蒙古宁城
  时代:早白垩世
  泥蜂是膜翅目泥蜂科昆虫的通称,早期的访花昆虫之一。大多数在土中筑巢,可捕猎各种害虫,并为植物传播花粉。蜜蜂的祖先就起源于泥蜂总科的一支。
  沼泽野蜓
  产地:中国辽宁北票
  时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沼泽野蜓是蜻蜓目蜓科的大型昆虫。前翅长15mm,宽11mm,前后翅均具有三角室,上三角室及亚三角室。前翅三角室内有4—6个小室,后翅三角室内具有4个小室。前后翅上三角室内各有3个小室,亚三角室内有3—4个小室。翅痣下有3—4个横脉,臂套内有10—11个小室。稚虫生活在水中,成虫生活在沼泽和湖岸,飞行能力很强,捕食弱小的昆虫。蜻蜓是三亿年前进化出的第一批有翼昆虫之一,其化石非常罕见,因为它们的身体,尤其是翅膀,非常轻薄,很难形成化石。
  蜘蛛
  产地:中国内蒙古宁城
  时代:中侏罗世
  蜘蛛化石非常罕见,因为蜘蛛类节肢动物脆弱的身体在地质变迁过程中极易被破坏。这只史前蜘蛛化石的形成可能是因为火山的突然喷发导致它的身体瞬间被火山灰掩埋,从而完美地保存了下来。
  长肢裂尾甲
  产地:中国辽宁凌源
  时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长肢裂尾甲是水生肉食昆虫,身体扁平,因前肢较长,尾部成分裂状,故得名“长肢裂尾甲”。头大,两个复眼十分显著,上颚强壮,前足基节互相接近,中、后足为游泳足,表面具有纵状装饰。在水里捕捉其它昆虫及小鱼苗为食。
  奇异环足虾
  产地:中国辽宁凌源
  时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奇异环足虾属于螯虾亚目环足虾科古蛄属。头胸部大,呈圆筒形,额剑发达,颈沟简单。5对步足的前3对有钳,第一对最发达,呈蟹鳌状,左右对称,第四、五对爪状。尾肢呈蝶翅形,外叶宽大。
  孟氏中生鳗
  产地:中国内蒙古宁城
  时代:早白垩世
  孟氏中生鳗又名七鳃鳗,是目前仅存的两种无颌类脊椎动物之一,自古生代泥盆纪晚期(约3.6亿年前)生存至今,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它是无脊椎动物进化成鱼类的中间点,嘴呈圆形吸盘样,无上下颌,口内有锋利的牙齿,喜用吸盘吸附在活鱼身上,在锉舌的帮助下靠吸食活鱼的血和组织维持生存。它们可以算是鱼,但不能算是真正的鱼。
  丰宁北票鲟
  产地:中国承德丰宁
  时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丰宁北票鲟头部偏尖,体型瘦长,背鳍和臀鳍分别有52根鳍条,尾部上部有一行明显的棘鳞,个体较大,最大者长约1米,可以称得上是“水中巨无霸”。
  刘氏原白鲟
  产地:中国辽宁凌源
  时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刘氏原白鲟体呈纺锤形,头长,略扁平,约为全长的1/4,吻部极为突出,前端渐变尖细。最小的个体全长约为10cm,成年体全长可达1米,被认为是同时期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鱼类。它是现代“淡水鱼王”——白鲟的先祖。
  鳞齿鱼
  产地:中国辽宁凌源
  时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鳞齿鱼生活于浅海、深湖和淡水湖中,以水底的厚壳无脊椎动物为食。完整的鳞齿鱼化石很少被发现,通常只保存孤立的鳞或骨质骨板。其颅骨有结状突出物,鳃覆盖厚实的鳃盖骨,嘴长有半球形牙齿,身体覆盖着闪光但有很厚珐琅质的鳞,这些鳞成纵向排列,其显微结构看上去和人类的牙齿十分相似。
  蝾螈类
  产地:中国辽宁凌源
  时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蝾螈属两栖纲有尾目,由头、颈、躯干、四肢和尾5部分组成。体表无鳞,皮肤裸露光滑,颈部不明显,躯干较扁,四肢较发达,尾呈侧扁状。生活在淡水及潮湿林地之中,以小型动物为食。
  三燕丽蟾
  产地:中国辽宁建昌
  时代:早白垩世
  三燕丽蟾是我国已知的最早蛙类,也是亚洲首次发现的无尾两栖类中最原始的盘舌蟾类化石,更是世界上发现的第2种具完整骨架的中生代盘舌蟾类。头短宽,吻部圆弧形;额顶骨侧边平行;3对自由肋和膨大的骶椎横突;具有发育的髂骨和伸长的后肢,已经具有相当的跳跃能力;与现生蛙类大多没有牙齿相比,它们的上颌边缘长满了细细的梳状排列的牙齿,代表它们的舌部捕食机能及身体的运动能力还不够强,牙齿在辅助捕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神州鸟
  产地:中国辽宁朝阳
  时代:早白垩世
  神州鸟其尾椎骨与驰龙类恐龙的尾骨十分类似,比现代鸟类的尾椎骨原始许多,为进一步研究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难得的古生物材料。
  孔子鸟
  产地:中国辽宁北票
  时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孔子鸟是古鸟属,前肢有三个发育的指爪,胸骨无龙骨突。孔子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拥有无齿角质喙部的鸟类,也是目前发现能够进行远程飞行的最早的鸟类。孔子鸟类群是早白垩世早期鸟类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类群。
  朝阳会鸟
  产地:中国辽宁朝阳
  时代:早白垩世
  会鸟是早白垩世个体最大的鸟类,多生活于开阔的林边地带。
  娇小辽西鸟
  产地:中国辽宁凌源
  时代:早白垩世
  娇小辽西鸟属反鸟亚纲,是中生代已知最小的鸟类,处于始祖鸟和反鸟之间的进化环节。头大,吻尖,颌具牙齿,颈长,胸骨小,尾巴长,尾综骨长,约占全身3/4长度。
  郑氏波罗赤鸟
  产地:中国辽宁北票
  时代:早白垩世
  郑氏波罗赤鸟属反鸟亚纲,趾爪长且强烈钩曲,末端尖锐,爪长超过其他趾节长、尾综骨长,尾综骨明显长于跗骨。这些特征表明波罗赤鸟可能具有攀援树干及栖居树枝的能力,估计它与现生的肉食性猛禽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
  侯氏尖嘴鸟
  产地:中国辽宁北票
  时代:早白垩世
  侯氏尖嘴鸟属反鸟亚纲,体长约10cm,嘴前部长而尖,牙齿较多,前肢进步,胸骨发育。从嘴的形态和趾爪的弯曲看,是一种树栖性的中小型鸟类,其飞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辽宁古果
  产地:中国辽宁北票
  时代:晚侏罗世
  辽宁古果属古果科古果属,花萼与花瓣未发育,柱头未完全分化;雄蕊大多成对状着生,具单沟状花粉;生殖枝上螺旋状生着数十枚蓇葖果,其内包藏着2-4粒种子(胚珠)。辽宁古果被古生物学界认为是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是现代所有花果和谷物的祖先,是1.45亿年前盛开在中国的“地球第一朵花”。
  中华古果
  产地:中国辽宁凌源
  时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水生草本被子植物,茎叶细弱,叶子细而深裂,根部不发育。它与辽宁古果的区别主要在于蓇葖果更多、更密集排列,其内包裹的种子更多,有8-12枚。中华古果的发现暗示了被子植物存在水生起源的可能性,为研究全球被子植物的起源开辟了新的思路。
  枝脉蕨
  产地:中国辽宁北票
  时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枝脉蕨以形态属名,植株高大,蕨叶二至四次羽状分裂;小羽片较大,长度可达1米长,或多或少呈镰刀形,全缘或具锯齿,以整个基部着生于羽轴,基部有时微微收缩或作耳状,顶端尖锐或圆凸。

游友点评

318

景点推荐

19890人来过 2评价
16400人来过 0评价
19077人来过 0评价
6654人来过 0评价
31611人来过 0评价